
張存良 攝

宮清華 攝
一
撓羊賽是流行于忻州、原平、定襄一帶的一種民間摔跤活動。
摔跤而叫撓羊,一是因為這種賽事的獎品不是獎杯,不是獎牌,不是獎金,而是一只活綿羊,賽事結束后,撓羊漢技壓群雄得了勝,將“獎品羊”扛回家去,所以叫撓羊(本地土話用肩扛叫“撓”);二是因為這種活動仿佛兩只羊抵角相斗。本地稱這種運動為“跌跤”,這跌跤二字就是“抵角”二字的諧音;三是因為它最初是一種純粹的農村民間運動,農民講實惠,撓羊漢在跤場上得了冠軍,你給他個獎杯或獎牌,當不得吃當不得穿,哪如扛回一只大綿羊合算?撓羊賽又是一種很隨意的運動,很少有預定,哪里唱戲、過廟會,幾路跤場英雄見了面,看戲、過會過程中感到不過癮,于是在私下找到村里唱戲總管、會首一商量,便開始“朋跤”,然后向觀眾宣布,由哪路英雄對哪路英雄唱完戲后跌跤。在唱戲、廟會外又增加一份熱鬧,一份娛樂,倉促間哪里能來得及去制獎杯、獎牌?無論從誰家拉一只綿羊出來作為獎品,何等痛快,這才是真正的民間運動。
說撓羊賽是一種真正的民間運動,因為撓羊賽只是賽事,而“跌跤”卻是隨時隨地都在進行。在忻、定、原一帶,這種運動在街頭、地頭隨處可見,幾個半大孩子在街上玩,經常的活動便是跌跤,兩個孩子頭頂頭雙手抓住對方肩膀,一個跌倒另一個,不知情的人以為這些孩子在打架,其實他們是在友誼比賽;地頭勞動,鋤了半天地,休息時,老者們抽煙閑聊,年輕人坐不住,也要跌一把跤,往往跌跤跌得誤了干活。這種地頭跌跤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集體化時期尤其活躍。年輕人集體在一起勞動,一聽隊長說休息,扔下鋤頭便跌跤,碰上隊長也是個年輕人,或者隊長愛看跌跤,一場跤就不是半點十五分能跌完的。
二
撓羊賽實際上就是古代的角抵戲。
角抵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源遠流長?!皞髡f起源于戰國,秦稱角抵”(《辭?!そ堑帧罚??!稘h書·武帝紀》:“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边@是正史上對角抵最初的記載。南北朝梁人任昉《述異記》則說:“秦漢間,說蚩尤耳鬢如劍,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曰‘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边@段記載透露出這樣兩個信息:其一,角抵可以追述到上古時期;其二,角抵的發源地就在山西;因為蚩尤是冀州人,古冀州包括今天山西省。運城民間傳說,蚩尤就是運城一帶的人,所以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秦始皇是第一個把帶有表演和角力性的“角抵戲”引入宮廷的。秦時“郡縣兵器,聚于咸陽,銷為鐘鐻,講武之禮,罷為‘角抵’”,開始提倡徒手搏斗的角抵。后來角抵戲發展為包括各種技藝的綜合性表演,秦二世在甘泉宮“方為角抵俳優之觀”。197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秦代角抵漆繪木梳,其背面繪有一角抵場面:帷幕下有二人跨步伸兩臂相搏,左一人平伸雙手,是為裁判。三人均赤裸上身,腰束長帶,著短褲,足穿翹首鞋,為角抵文物之精品。西漢帛畫角抵圖(摹本)中間一人戴長冠,著寬大罩衫,腰系紅帶,右側一人頭戴箭形茨菰葉,雙手戴紅鐲,三人正摩拳擦掌準備進行角抵,左方一人為裁判。
漢代角抵活動十分普及,據載當時的角抵戲規模宏大,轟動京城,老百姓們甚至跑幾百里的路去觀看助威。到了唐宋時期,角抵戲更是盛及朝野,其游戲色彩也更濃,當時它經常是作為一種百戲的形式出現在皇廷、官府、軍隊和民間集會等場合中。如《舊唐書·敬宗本紀》引《續文獻通考·百戲散樂》云:“角力戲,壯力裸袒相搏而角勝負。每群戲畢,左右軍擂大鼓而引之?!碧浦芫}《角觝賦》說:“前勁后敵,無非有力之人,左攫右拿盡是用拳之手?!倍加涊d了角抵在當時的盛況。宋代叫角抵為“相撲”,北宋都城開封每年都舉行一兩次相撲比賽,并且成為一種流行的娛樂表演節目,甚至出現了女子相撲。史料記載,正月十八上元節,都城開封有“婦人裸體相撲”。女相撲手身穿無領、短袖的比賽服裝,進行相撲表演。引得觀者如堵,連皇帝都去觀賞。
宋金元時期的相撲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式決勝負的比賽,有“打擂臺”的性質。據《夢粱錄》所載:“若論護國寺南高峰露臺爭交,順擇諸道州郡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彼未經Q勝負的相撲比賽情景,從小說《水滸傳》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中可見其概貌。另一類相撲,則是平日在瓦舍等場所里進行的表演性相撲,其競爭性不像前者那樣激烈。每逢相撲比賽表演,觀者如堵,巷無居人。
明清時角抵稱“摔跤”,清朝時有專門為朝廷摔跤的,稱為“官跤”,跤手名為“布庫”,朝廷有專門機構管理布庫以及一切有關事宜,名為“善撲營”。布庫們按技術高下分一、二、三等,按等領錢糧。他們的任務就是研究跤法,練習摔跤,照例于每年12月23日在養心殿御前摔跤。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一幅《塞宴四事圖》,為乾隆年間所繪,“四事”之一就是摔跤。盡管繪畫者極力渲染它的儀式性,但仍難以掩蓋其濃烈的競技游戲色彩。民間業余摔跤叫“私跤”,為的是玩,也有在專門場合摜跤的,有如我們這里所講的“撓羊賽”。
三
這種源于古代的角抵之戲為什么會在忻州地區的忻、定、原保留下來,一支獨大形成撓羊賽呢?我認為有這樣幾方面的原因:
忻、定、原盆地地處晉北中心地帶,北有雁門關,南有石嶺關,西有寧武關、偏頭關,東有平型關、龍泉關,北控朔漠,南屏太原,百里沃野,水土肥美,有晉北鎖鑰、三關沖要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以前,胡漢雜居,少數民族有善騎射的林胡、樓煩等族。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匈奴入侵,雁門關之內,赤地千里,十室九空,曹操不得已從河套地區三郡內遷人民,九原郡遷到今天的忻府區,定襄郡遷到今天定襄地界,云中郡遷到如今原平地界。此三郡人民都是秦始皇、漢武帝為防匈奴從內地遷去護邊實邊之民,因為有護邊屯戍的任務,多有騎射健兒,比如三國猛將呂布就是九原郡人氏(如今定襄人說呂布是定襄人就是從這里來的)。到東晉時,五胡亂華,戰爭頻仍,忻、定、原又首當其沖,再一次赤地千里,十室九空,晉并州刺史劉琨上任后,在這里見不到人,又一次從雁門關外內遷五縣,如今的原平縣本名崞縣,就是從關北恒山腳下的渾源縣遷回的。遼金時,這里仍是胡漢交戰的首沖,北宋靖康之難后,這里更置于女真人統治之下,元朝蒙古人在這里打馬圈地,將良田變為牧場,當地人民大多淪為蒙古人的蘇魯克(蒙古語,原意為畜群,通常指牧工與牧主之間的生產關系,牧民代養牧主牲畜叫“養蘇魯克”,代放叫“放蘇魯克”)。
地處戰爭要沖,胡漢雜居雜交的歷史,使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保留了一種尚武精神,即使為了逃難,為了自保也得練幾招防身之術,所以在這地方就連孩子們的游戲也無不與戰爭有關,孩子們在外面玩摔跤、玩土坷垃打仗,玩得灰頭土臉,回到家大人們并不責怪。
由于胡漢雜居雜交,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些體育活動也要影響這里的民風民俗,蒙古人摔跤就基本和忻、定、原跌跤是一種套路。另一方面,這里地勢平坦,地表是厚厚的松軟的黃土層,地面少有石頭,也適宜開展摔跤活動,所以跤手都出在忻、定、原的平川里,山區跤手極少。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在山區和半山區教書,和那地方村里的年輕人摔跤,雖然在我們平川我只是個業余的把式,但在這個村里和他們摔了多次,還沒有能摔倒我的。其原因主要是這里沒有摔跤傳統,用一些簡單的技巧,略施小技就把他們放倒了。這是歷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
特殊的歷史和地理條件形成了特殊的民情風俗,忻州地區的西八縣有趕集的傳統,初一、十五或者逢三逢六到大一點的村鎮趕集購置日用。忻、定、原這里沒有趕集傳統,我們的趕集是趕廟會,在忻、定、原一帶,差不多每個村子都有一所或兩所古廟,大一點的村子甚至五所六所,普通趕集是為購置,集散便結束,而廟會卻不單購置還要鬧紅火,廟會由老者長者操辦,但真正的主角是年輕人,所以每有廟會必摔跤,你們前半夜看你們的戲,我們年輕人后半夜鬧我們的摔跤。摔跤是年輕人的機會,那些在跤場上露了身手的標致后生不用說,往往一場跤跌得讓姑娘們看上眼,不用多久就有媒人上門,即使那些不上跤場只是觀看的后生閨女,也往往借了這機會促成婚姻。
在這些廟會中,以崞縣城六月十三泰山廟廟會和原平鎮七月二十二天地廟廟會最為繁盛,也最是跌跤撓羊賽的盛會,因為陰歷的六月十三和七月二十二正是忻、定、原盆地農事相對閑暇的時候,春種秋收夏鋤,陰歷六七月麥子收了,高粱、谷子、玉米鋤耬也都鋤耬完了,瓜果也已上市,所謂“放下鋤鉤事情少,打瓜唱戲看跌跤”說的就是這個時候。而這兩個廟會中真正形成忻、定、原跤手云出,形成撓羊賽的是原平鎮七月二十二天地廟廟會。天地廟廟會形成忻、定、原撓羊賽的原因除了時間上是最佳時間外,還有地理方面的原因,原平鎮是晉北交通樞紐,北同蒲鐵路與京原鐵路在這里交會,原平城離忻州城六十里,離定襄城四十里,基本上是三縣中心,到七月二十二這天,不但三縣跤手,而且其他地方跤手也會來這里一試鋒芒,但最后撓走肥羊的往往是忻定原三縣的撓羊漢。漸漸地人們形成了這樣的觀念,能在原平七月二十二跤場上撓羊的才是真正的跤王撓羊漢,所以我認為在忻、定、原撓羊賽的形成上,原平七月二十二廟會起了很重要的樞紐作用。
對此盛況,詩人馬增祥曾有詩記之,詩曰《傾城》:“自古繁華七月會,傾城傾市動天地。風情八面人看人,珠璣十萬斗豪氣。日逛街市暮聽戲,醉臥跤場夜不歸。最是一年瀟灑時,曲終人散待來歲?!笨戳嗽鱿樵姾?,我和詩一首,詩曰:“難忘原平七月會,夢魂??M故鄉地。瓜熟梨黃青紗高,四十里路不歇氣。天地廟里看大戲,戲散觀跤晨方歸。蹉跎年華鬢發白,猶抱童心待來歲?!?/p>
(責任編輯:盧相汀)